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为办好两件大事积极建言献策
乌恩奇
5月17日,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八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首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八年来,我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为构建具有内蒙古特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劬勤自励、锐意进取。自治区社科联切实发挥团结引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紧紧围绕“联、导、研、咨、评、普”六字“箴言”发挥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听了各社科界专家学者代表的发言,大家对“5·17”重要讲话精神领悟深入透彻、有很多真知灼见,尤其是听了曾经为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授课的王延中老师的讲话,深感今天的座谈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的对话,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热情和工作干劲,更加积极主动投身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火热战场,为办好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任务做出更大贡献。在此,我谨代表社科联党组,向广大社科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特别是向今天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时代,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国内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更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使之成为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强大武器和行动指南,聚焦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领会北疆文化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核心理念,集聚北疆文化研究人才,推出北疆文化研究成果,营造立足、研究、打造北疆文化的浓厚氛围。
要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各类社科资源,逐步构建“大社科”格局。充分发挥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指挥棒”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积极推进评选和奖励工作改革创新,推动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要聚焦办好两件大事,落实群团改革工作要求,推动业务主管社科类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要以开展四季社会科学普及集中活动为主要工作载体,在同频共振中大力传播科学理论,逐渐形成永不落幕的社科讲堂。要继续探索并深入实践“1+5+N”研究模式,切实提升为两件大事服务能力。
要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促进条例》,发挥立法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范科研行为、保障学术自由与学术诚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引导全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结合我区正在开展的诚信建设工程,大力弘扬学术诚信,加强学风建设,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氛围。
同志们,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今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进一步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我们锚定争名进位目标任务,继续弘扬蒙古马精神,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切实担负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任务,守正创新、自信满怀为我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谱写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新篇章
简小文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全面深入系统研究阐释中华文明深刻内涵、突出特性、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要搞明白、讲清楚、说透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统一关系,让全世界更加全面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可以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论调,为什么可以实现对西方现代文明资本逻辑、野蛮本质的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路径,成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中坚力量。
坚持“两个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5000多年灿烂文明,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余年奋斗历程、70多年的执政兴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治国理政伟大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其中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进行理论升华,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要立足当代中国伟大变革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实际,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推出更多受人民群众欢迎、管用有效的理论产品,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走群众路线,以既连“天线”又接“地气”的科研成果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深入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要深刻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固过程,探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动力、发展规律和重要作用,推出更多立足中国实际、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成果。要紧紧围绕两件大事、“六个工程”、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等重要战略部署,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着力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自治区党委谋划的重点工作任务讲清楚、讲透彻、讲生动,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努力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添砖加瓦
孟根其其格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八年来,全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聚焦新时代伟大实践,坚持“两个结合”,努力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添砖加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在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华文明持续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土壤。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文明开展对话,在对话中找寻二者在文明滋养、观念结构、思维方式、方法论等方面的共同性,让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
聚焦北疆文化研究阐释,为办好两件大事提供智慧力量。对内蒙古而言,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我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聚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北疆文化研究阐释。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北疆文化领域中的重点议题、学术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北疆文化这一地域性文化品牌的理论内涵建设得更加牢固,让植根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作者系自治区社科联兼职副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以“两个结合”为指引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纳日碧力戈
一个国家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决定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既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两个结合”,构筑起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马克思指出,像俄罗斯这样保存农村公社的国家,历史传统有巨大惯性,可以绕过“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先声。外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不经过本土化,很难落地生根和获得新的生命力,生搬硬套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解决学术、学理问题,更不能解决哲理问题。
中国本土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彼此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拓展历史纵深、文化空间和实践场域。守正创新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高质量建设中国本土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西方的哲学传统以“心物二分”为特色,中国的哲学传统以形气神一体为根基,二者需要在对话交流中不断提升层次,发展重叠共识。中国人讲“兼和”“执两用中”,不轻易搞对立,不把事情做绝,这是祖先和民间的智慧。从“天人合一”到“绝地天通”、从藏族的“龙”(气)、“赤巴”(火)、“培根”(水、土)三因素到傣族的“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都深刻体现了东方的哲学思想。庞朴先生认为“三”是中国人思维的密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本体论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二元对立思维的短板,体悟到形而上和形而下不能融通的弊端,希望努力克服二元对立,用三性交融、词物关联、实践、结构化等理论带来突破。然而中国古人早已拥有“由二生三”的广阔哲学视域,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也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存在高度契合性。“由二生三”可以进一步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本体论思想同西方前沿哲学理论交融,实现“三生万物”的升华,培育和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民委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朱檬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于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勇于承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在于“坚持”,二在于“发展”,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形势新阶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新。立足新时代,根本上就是要将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社科研究始终,形成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三个方面切实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从而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远,社会发展更加丰富立体,而社会变革势必会产生巨大的理论需要。因此,加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也就成了应对新形势下的现实命题和重大任务的迫切需要,同样也是学术界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应当把握“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总思路,既要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治学态度,又要彻底摆脱以往的依赖心态和学徒心理,实现一种学术姿态的实质转变,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和世界发展大局这一全新的历史方位,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
立足内蒙古地方实际,深入做好北疆文化理论构建和研究阐释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特别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于北疆文化的观念范畴和学术体系构建中去,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究其根本,就是要在研究全过程中正确把握和体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的三大特点,即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要始终坚持北疆文化研究的国家立场、国家特性,根植并展现北疆大地的悠久历史和丰厚人文资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学理支撑。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让基层社科事业枝繁叶茂
奇海林
因时代而立。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于2002年9月16日应运而生,得以茁壮成长、阔步前行。
因作为而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社科专家学者应该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从成立之日至今,始终坚持“立足鄂尔多斯,研究鄂尔多斯,服务鄂尔多斯”的办会宗旨,通过课题项目研究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现实发展。在社科普及方面,研究会学者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因交流而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科理论界应当正确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2005年9月,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下,鄂尔多斯学、温州学、泉州学、潮州学、扬州学、徽学六家地方学研究机构联合发起创立了地方学研究的学术联盟—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担任第一任执行主席单位,为工作沟通、信息分享、学术交流与合作贡献了应有智慧。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首创的“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又授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沿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
因个性而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鄂尔多斯地处黄河“几字弯”中,西北东三面被母亲河环抱,地理位置相对独立。正是在如此特定的人文环境下,鄂尔多斯学从里到外都流淌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美妙韵律。历史上,这里因民族经济交往的大通道、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各民族融合的大平台而美;现如今,这里因几字弯新旧能源转换先行区、我国西部各民族共同富裕新路子、内蒙古经济发展排头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而美。鄂尔多斯学正是在这样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长河滋润中、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北疆文化大花园中茁壮成长起来的一朵生机勃勃的“马兰花”。
因文化而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鄂尔多斯学发展壮大的生动实践告诉人们,地方学不仅因时代而立、因作为而兴、还因文化而强,这是地方学发展的生命逻辑。鄂尔多斯学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不仅是民族的,也是地区的,更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鄂尔多斯学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创新发展中站稳脚跟、枝繁叶茂。
(作者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
肩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
胡益华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细读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文件,联想社科界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创新发展的实际,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肩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崇高使命的问题。
肩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我们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举世罕见的伟大变革,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他希望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责任意识,确立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理想抱负。无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某个专业的研究,还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或管理,只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主体,就承担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投身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做推动社会变革的参与者,以立言述论、建言献策为荣,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超然于社会之外,哀怨哲学社会科学的“无用”,自暴自弃;或“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痴迷于自我陶醉,不想也不愿把学术关注点投向火热的社会现实。
把握正确导向,积极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取向、价值导向,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述学立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言献策。同时,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期望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把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环节来抓,突出中国特色、挖掘边疆民族地区优势,推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北疆文化品牌的学术成果。内蒙古学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在自治区社科联的指导支持下,坚持以立足内蒙古、研究内蒙古、宣传内蒙古、服务内蒙古为办会宗旨,编写了《内蒙古学概论》、举办了“内蒙古学论坛”等学术会议、讲解了内蒙古精彩故事、参与了内蒙古发展问题研究与解读,成为地方学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也想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上作出内蒙古学研究会的积极贡献。
提升队伍素质,着力在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打破“本领恐慌”。要深入推进“四大平台”建设,积极扶持社科类新型特色智库发展,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施展才华。内蒙古学研究会创办之初就确定的一个努力目标,就是要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点、学术影响的新型特色社会组织智库,积极挖掘、培养各方面可用人才,主动加强与党政机关、党校、高校、企业的联系,努力在服务社会中凝聚人才、积聚成果、增强引力、扩大影响。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效保障。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单位积极主动组织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推出成果,推出人才,并加大成果转化力度。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普及力度,有效转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
(内蒙古学研究会)
不断开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境界
崔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不辱使命、奋勇争先,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立言,加快推进落实两件大事,为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作出应有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当前,亿万中华儿女正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更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的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不断找寻到新的学术增长点,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就要求我们赓续并发扬老一代学者们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在具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真正做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走出象牙塔、深入百姓当下的生产生活,把握群众的思想脉动,聚焦人民充满智慧的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把学问写进人民的心坎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重大紧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哪里来?当然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恢宏磅礴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推出更多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精品力作,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站在“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立言”的高度,以深刻及时的理论之思回应迫在眉睫的实践之问,以厚重坚实的实践之功丰富面向未来的理论之源,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服务新时代的多重探索,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奋勇攀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峰,不断开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境界。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教授)
持续推动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苏丽娜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社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法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支撑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具有指导性和支撑性。法学界普遍认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工程。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也必将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和重要标志。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学界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丰富的研究。我区法学工作者立足自治区的研究优势,围绕生态环境、能源安全、土地制度改革、中华法系北方民族多语种法律文献研究等方面不断推出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做出了应有的理论贡献。
未来核心的关注点要注意: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研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同中国法治建设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推动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坚持追根溯源、不忘本来,加快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树一帜的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呈现法学领域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智慧。
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党的领导、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经济、法治文化、生态法治、法治军队等众多原创性理论,加强深入的分析阐释,有力增强中国法学范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底色。要立足我区民族地区丰富法律资源的研究分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阐释提供更多的依据,最终为创造更高水平的法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明基因。要加强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中法治实践的学理化阐释和表达,比如,纪检监察是中国法治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公权力制约和监督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和经验,法学研究者应全面总结、提炼,不断推陈出新,建构中国纪检监察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加强对全球公共性法治议题的理论回应,我们应深入推进全球治理公共性问题的法学理论研究,在破解全球治理难题上提出有竞争力、实效性的方案,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内蒙古工业大学)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崔思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时间的锤炼与历史的检验,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更是在世界文化风云激荡中坚守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国疆域内所有民族共同缔造,在此过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被各民族普遍接受并广泛追求的价值理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5000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立足当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一步发掘各民族之间历史渊源并形成不可分离关系的重要方式,只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培育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题中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命脉。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程。中华民族历史上历经磨难,但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面对每一次磨难时,华夏儿女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英勇顽强的精神进行抗争,在磨难中成长、在危机中崛起。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因此,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为基础,同样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只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更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国发展强大的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同等重要。在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这些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基于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就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
闯新路进中游,做好盟市社科联工作
薛红伟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立意高远,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盟市社科联,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盟市工作实践,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关切,扎实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为推进办好“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任务,贡献社科联力量。
发挥“联”的优势,在团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上体现新担当。呼和浩特市拥有众多高校优质专家资源。2024年,我市组建“呼和浩特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首批评聘专家89名,其中博士36名,占比40.45%。专家分为特邀专家、学科专家、青年专家三个梯次,其中,学科专家又分为文史哲、经济、新闻、法律等四类。今年以来,专家报送自治区级项目89项,市级课题项目59项,截止目前,获评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8个。
发挥“研”的特色,在服务中心资政建言上展现新作为。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专家学者擅长学理阐释,但不熟悉实际工作;部门和实际工作者对具体工作很熟悉,但不具备学理分析的素养。市社科联着眼于解决这一对矛盾,采取新举措。坚持从首府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找课题,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北疆文化研究与建设等重大课题,发布课题指南。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民族互嵌社区精品调研4次、组织“北疆文化、青城文脉”专题调研5次,通过田野调查,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了解实际情况。为保证重点研究课题质量,组建“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实体经济矩阵为依托”的融合型课题组,力争立足首府实际,提出有深刻洞见、独特创见、战略远见的理论成果。2023年,创设《社会科学研究专报》以提高资政报告质量,目前已刊发5期,共获得市级领导批示8次,其中3篇获得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包钢同志批示。
发挥“合”的力量,在推动北疆文化研究上形成新成果。市社科联积极发挥文史哲专家作用,以骨干专家为引领,学者、文史工作者共同参与,努力在北疆文化研究上形成新成果。2024年拟完成第一卷《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地区文化探源研究》编写工作。我们将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呼和浩特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开展“北疆枢纽 呼和浩特”文史地理文化传播产品制作宣推活动,拟在抖音、微信、东腔西调播客、B站等新媒体矩阵推出系列解读文化产品,从而有力提升呼和浩特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首府文化能级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呼和浩特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
以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
梁义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近年来,在坚持新思想引领、新理念导航下,包头市积极转型求变,抢抓“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机遇,以非常之功破解发展之难,取得了经济社会量质齐升的好成绩。创新发展中的“包头速度”“包头力度”,为社科新型智库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
紧扣群众急难愁盼,为人民述学立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新时代学术创新有着无比广阔的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用学术书写家国情怀。要重视调查研究,回应人民关切,做到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善于通过扎实深入的调研从基层一线发现和识别有待解决的问题,努力把学问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百姓的心坎里。要贴近人民生活,把握民心民意,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
立足城市发展实践,增强决策服务水平。立足城市所处的历史阶段、时代机遇和发展大势,紧紧把握服务重大战略、重大决策的问题导向,包头市社科联(院)广泛汇聚社科界“智助”力量,专注于重点领域、重大问题应用研究,主动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互动和对接。在课题设置上,不仅想决策者之所想,而且想决策者之未想;不仅研究决策者已经关注的问题,而且研究尚未被决策者关注和未被决策者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
激发文化智库活力,赋能北疆文化研究。文化智库是现代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完善自治区、各盟市的文化治理体系,既需要文化治理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也需要文化治理理论体系的固本培元。自治区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后,包头市社科联(院)作为北疆文化(包头)研究基地主要任务承担者,认真把握文化智库的双重属性,充分运用城市文化资源,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尝试在“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之间进行衔接和转化,用大视野来思考问题、探求办法,构建和打造开放式研究平台,聚焦包头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现象,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笃定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坚定决心,为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和传播确立了新的范式。
(作者系包头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主席〈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