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您的位置:首页/社科新论/正文
分享到:

学习进行时 | 李春林: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谱写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2022-10-26 12:30:30 文章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1001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谱写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李春林

内蒙古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为谱写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1、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国家和社会真正的主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决同“英雄创造历史”“超人哲学”等唯心主义史观划清界限,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心怀国之大者,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我们要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做出马克思主义的真学问、大学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惑,自觉走出书斋,走出心灵的象牙塔,走到人民当中去,走到党领导人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中,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着眼人民群众对解疑释惑、阐明道理的需求,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实践是理论的先导,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一定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努力从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丰富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发掘真理,回答人民之问、满足人民之需,做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大著作、大课题、大文章。

2、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立足中国大地做学问的志气骨气底气

自信方能自强,自立才能自主。自信自立才能创新创造,才能勇毅前行,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总结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做学问。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文明,而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这是我们坚定自信自立的文化根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把一个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大国之一,现在正在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这更是我们自信自立的底气所在。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我们一定要坚定立足中国大地做学问的志气骨气底气,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坚决摒弃那种妄自菲薄、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挟洋自重的学术观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努力奋斗。

3、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定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生动而深刻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是求真求善求美,就是追求真理、把握规律,并把真理和规律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握好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广泛研究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规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

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应对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中,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创新为学术导向,不断推动学术创新、学科创新以及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尤其要加强原创性研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原创性、引领性研究不够等突出问题。还要注重创新性成果的转化应用,注重培养壮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注重建设能够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科研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使哲学社会科学在守正创新中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4、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能够听到时代的声音和人民的呼声,能够回答和解决时代和人民提出的重大问题。因而,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发现问题、研究规律,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想理念和对策措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就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牢抓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发扬勇于创新创造的科学精神,深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努力发挥参谋智囊作用。还要积极打造新型智库,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和高水平的智库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5、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努力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研究解决重要理论问题、推进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科学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一事物都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一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推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是系统。我们所坚持的系统观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基础上的,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以这一科学观念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更能够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思想指导和智力支持。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变了,问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变。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开放的互联网时代里,一切事物都成为密切联系、开放互动的有机系统,如果我们不能用系统观念认识和解决问题,那就很难有正确的思想、战略、政策和决策等等,因此,坚持系统思维对于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素质和能力、做好各方面工作就有着十分重大的决定性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是如此!

6、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切实以宏大的世界视野和海纳百川的宽广格局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切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角和“海纳百川”的宽广格局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尊重。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特别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哲学社会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全景的高度,研究和揭示构建和谐世界、大同世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有责任有义务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大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学术研究水平、学科建设水平走进世界前列,为推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建设更加和谐美丽的世界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