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您的位置:首页/社科新论/正文
分享到:

学习进行时 | 梁义光: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崇高使命

2022-11-07 19:05:48 文章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1026

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崇高使命


梁义光

内蒙古社科联第七届委员会常委

包头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是我们党继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后,对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的战略性、全局性规划设计。这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伟大时代同发展、与亿万人民齐奋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是滋养心灵凝聚共识的精神纽带。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核心内容。以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为重要支撑的重大理论和学术思想创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密贴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代表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成就,推动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的一次次新的历史跨越。党的二十大确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赋能,文化软实力始终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的价值力量无时不在。按照党的二十大“两步走”战略部署,文化强国建设将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后较长时间的主要目标,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就是迈向205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台阶和砝码。作为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我们不仅要坚持推进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也要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不能让世界把我们看作只能输出物质产品而缺乏精神文化的跛足社会。特别是面对国际战略格局调整和意识形态差异引发的大国竞争,我们不能忽视在文化产业、国际传播能力、文化创新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不能忽视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以及“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现实窘境。因此,如果没有不断增强的文化软实力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缺少有厚度、有力度的思想文化,很难赢得东西方之间颠覆与反颠覆、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

——要扎根脚下,强化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和学术创新也将永不停步。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需要、研究和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仍然是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任务。社科界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总结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新经验,提炼出有创造性的新观点,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认识。要从解决好“学院化”“边缘化”“贫困化”倾向问题做起,不仅要重视答案,更要抓住问题、突出问题,把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以问题意识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我们还要确立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善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

——要以研促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凝聚和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前提,通过不断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力量,开展全面系统研究,形成理论阵营;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理论创新,并使之指导实践。要把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达到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效果。向前看,精准阐释、科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社会何去何从”“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等时代之问。要挖掘文化的资政意义,通过系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和思想,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要发挥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着力提升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要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和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秉持家国情怀,服务民生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共产党人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也是植根于哲学社会科学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增进民生福祉,是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界诠释家国情怀、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引导文化发展理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实现路径的具象表达。要始终把国家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答人民之所问,与坚定学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的信心与决心紧密相连,让“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要自觉地将人民至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从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获得丰厚滋养和力量源泉,不断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把学问写在群众的心坎里。

——要胸怀天下,开拓国际视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反复阐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的要“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向世界清晰传递对于人类文明走向和世界前途命运的中国判断、中国主张。回答好新时代“世界之问”,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作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应秉持胸怀天下的理念,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审视和分析国际国内问题、洞察世界大势、引领世界潮流、建言全球治理。要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研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文明赤字这些严峻的全球挑战性难题,认真总结近代以来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演变规律和大国兴衰成败规律,使我们更好地吸取经验和教训,为科学应变和主动求变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在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巍然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