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您的位置:首页/社科研究/社科研究成果/正文
分享到:

北疆社科研究 | 韩成福:降低内蒙古自治区粮食生产总成本的对策研究

2023-08-09 17:25:54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650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北疆社科研究”专栏,旨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持续刊发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凝聚引领社科界的专家学者,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激发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热情和干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社科力量。


降低内蒙古自治区粮食生产总成本的对策研究

——基于玉米、大豆、小麦、粳稻的实证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劳动力、农资等农业生产要素租赁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给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农民种粮收益不断萎缩甚至出现亏损,粮食主产区“保稳产、保供给”的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导致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意愿不高。由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虽然学界围绕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的原因做了不同层面的分析,但如何降低粮食生产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的相关研究不多。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及5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承担着国家粮食保供的重要责任。目前内蒙古粮食稳产保供面临着要素趋紧和生产总成本居高不下的“双重约束”。粮食生产总成本高、种粮收益较低等因素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产粮大县的种粮意愿,不利于粮食的稳产保供。因此,本文从内蒙古“四大主粮”(玉米、大豆、小麦、粳稻)成本变动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四大主粮”生产总成本上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四大主粮”生产总成本的对策建议。

一、内蒙古“四大主粮”生产总成本的变动趋势

(一)玉米生产总成本变动趋势

玉米是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农作物之一。2020年,内蒙古玉米播种面积为382.4万公顷,产量为2742万吨,分别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43%、74.8%,玉米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随着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增加,生产成本也在持续增长。2005~2020年,内蒙古亩均玉米总成本由459.16元上涨到846.89元,年均增长5.63%,每50公斤主产品价格从51.88元上涨到110.61元,年均增长3.91%,即使总成本不断上涨也未能影响单位产量的净利润从89.82元上涨到462.43元,年均增长27.65%,成本利润率也由19.56%上涨到54.6%,年均增长3%。农户亩均现金收益增长率超过现金成本增长率,亩均现金成本由242.91元上涨到482.1元,年均增长6.39%,亩均现金收益由306.07元上涨至827.22元,年均增长11.35%。现金收益的增长调动了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可见,内蒙古玉米生产优势显著,收益稳定。

(二)大豆生产总成本变动趋势

内蒙古大豆种植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其中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是我国高蛋白优质大豆的主要种植地区。2020年,内蒙古大豆播种面积为120.2万公顷,产量为234.7万吨,分别占全区大豆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13.5%、6.4%,大豆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随着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大豆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长。2005~2020年,大豆亩均总成本由322.42元上涨到492.29元,年均增长4.17%;亩均净利润由5元上涨到67.45元,增长了13.5倍,大豆成为高利润农作物。近年来,虽然全区大豆亩均产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每50公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由121.3元上涨到247.55元,年均增长6.93%,在亩产大豆从124.1公斤减少到109.52公斤的情况下,农户仍有利可图。就现金成本收益而言,大豆种植亩均现金成本由152.57元上涨到267.04元,增长了75%,亩均现金收益由174.85元上涨到292.7元,增长了4.49%;成本利润率由1.55%上涨到13.7%,增长了12.15%。可见,大豆生产净利润明显低于玉米生产净利润,这也是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小麦生产总成本变动趋势

2020年,内蒙古小麦播种面积为47.9万公顷,产量为170.8万吨,分别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5.39%、4.64%。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小麦生产成本不断增加。2005~2020年,内蒙古亩均小麦总成本由546.81元上涨到1116.4元,年均增长6.94%。虽然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由89.04元上涨到154.48元,年均增长4.89%,但亩均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亩均净利润由151.06元下降到122.49元,年均降幅为1.26%,亩均成本利润率由27.63%下降至10.97%。可见,小麦生产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压缩了收益,这种趋势不利于现有小麦产量的稳定供给。

(四)粳稻生产总成本变动趋势

2020年,内蒙古粳稻播种面积为16.1万公顷,产量为123.1万吨,分别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1.81%、3.36%,人均产量仅为51.3公斤。随着农资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粳稻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粳稻亩均总成本由2005年的592.92元上涨到2020年的1456.97元,年均增长9.71%。由于每50公斤主产品价格的涨幅远低于总成本的涨幅,亩均单产增长不显著,所以亩均净利润呈现下降趋势,每50公斤主产品价格由96.71元上涨到144.66元,年均上涨3.31%,亩均粳稻单产增长不显著,由479.90公斤上涨到527.39公斤,年均增长0.66%,但亩均净利润却显著下降,由360.55元下降至93.06元,年均降幅为4.95%,亩均成本利润率由60.81%下降到6.39%。稻谷投入成本高、收益较低的现实影响着农户种植稻谷的积极性,不利于稻谷供给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内蒙古“四大主粮”生产总成本上涨的原因

(一)土地流转市场供给趋紧,租金不断上涨总体来看,内蒙古“四大主粮”生产总成本中土地成本的上升速度较快,是粮食生产总成本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地流转市场供给趋紧,导致土地租赁价格不断上涨。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区土地面积的50.46%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2021年全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49.58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80.0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06.45万公顷,三项用地累计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9.2%,土地供给趋紧态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土地租赁价格不断上涨。二是土地流转租金占亩均毛收入的比重较大。调查显示,2010年内蒙古粮食主产区扎兰屯市每亩土地流转租金为200元~300元,玉米平均每亩产量为660斤~900斤,亩均产值为396元~540元,每亩土地流转租金占每亩毛收入的50.5%~55.6%;到2021年,每亩土地流转租金上涨到400元~600元,平均亩产上升至900斤~1100斤,亩均产值上涨到1035元~1265元,而土地租赁成本占毛收入的比重却下降到38.6%~47.4%。其主要原因是2020年的玉米价格较2010年上涨了91.7%,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较高。

(二)劳动力供给减少,雇工价格上涨

人工成本是粮食生产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粮食生产形势的变化和其他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人工成本增长较快。而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加快和人口红利的不断下降,促使“四大主粮”生产的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一是农业劳动力加速转移,推动粮食生产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因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而产生的“虹吸效应”和农业比较收益低下的叠加,促使农业劳动力加速转移,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短缺,致使粮食生产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根据《2021内蒙古统计年鉴》,2020年,内蒙古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较2010年减少了29.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较2010年减少了46.1%,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较2010年增长了148.1%。可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价格迅速上涨。二是农村老龄化和少子化推动雇工价格不断上涨。因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虹吸效应”的显著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成为雇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2020年,内蒙古亩均玉米雇工工价由2005年的26.97元上涨至135.35元,增长了4倍;亩均小麦雇工工价由2005年的9.28元上涨至148.49元,增长了15倍;亩均粳稻雇工工价由2005年的33.72元上涨至139.41元,增长了3.1倍;亩均大豆雇工工价由2005年的30.11元上涨到126.76元,增长了4.2倍。农业劳动力短缺尤其是有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已成为制约内蒙古粮食生产现代化的最大“短板”。

(三)化肥投入量和费用同步增长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对粮食的贡献率高达50%。[5]2020年,内蒙古玉米亩均化肥用量由2005年的19.84公斤增加到25.23公斤,增长了27.2%,亩均玉米化肥费用由89.98元上涨到124.41元,增长了38.3%,与亩均化肥用量增加相比,亩均玉米单产量由502.1公斤上升至576.16公斤,增长了12.9%。粳稻亩均化肥用量由2005年的21.08公斤增长到2020年的21.96公斤,增长了4.2%,因此,亩均粳稻化肥费用由101.71元上涨至103.93元,增长了2.2%,随着亩均化肥用量的增加,亩均粳稻产量也由479.9公斤增长至527.39公斤,增长了9.9%。小麦亩均化肥用量由2005年的33.5公斤上涨至2020年的40.73公斤,增长了21.6%,亩均小麦化肥费用由147.81元上涨至163.65元,增长了10.7%,与亩均化肥用量增加相比,亩均小麦单产量涨幅不大,由每亩361.1公斤上涨至396.65公斤,增长了9.8%。每亩大豆化肥用量由2005年的4.92公斤上涨为2020年的7.64公斤,增长了55.3%,亩均大豆化肥费用由31.17元上涨至44元,增长了41.2%,与亩均化肥用量增长相比,亩均大豆产量却呈现下降趋势,由124.1公斤下降到109.52公斤,跌幅为11.7%。亩均化肥用量的增加和费用的上涨必定使“四大主粮”生产总成本有所提高。

(四)种子价格持续上涨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影响着粮食的稳产保供。虽然内蒙古玉米亩均种子用量不断下降,但种子价格却涨幅较大,亩均种子费用由2005年的20.98元上涨至2020年的50.64元,增长了141.4%,占亩均玉米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4.6%上升至6%。小麦亩均种子用量由2005年的24.96公斤下降至2020年的24.78公斤,但小麦种子费用却由56.47元上涨至99.16元,增长了75.6%,占亩均小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10.3%上升至20.1%。粳稻亩均种子用量由2005年的2.92公斤增长至2020年的5.24公斤,增长了79.5%,亩均种子费用也由20.31元上涨至101.54元,增长了399.95%,占每亩粳稻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3.4%上升至7%。亩均大豆种子用量由5.67公斤增加到5.77公斤,仅增长1.8%,但亩均种子费用却由22.67元上升至37.66元,增长了66.1%,占亩均大豆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7%上升至7.6%。种子费用大幅增长已成为粮食生产总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机械作业费用快速增长

随着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虽然不断提高,但机械作业租赁费用也随之大幅增加,成为粮食生产总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2020年,内蒙古玉米每亩机械作业费由2005年的40.11元上涨到130.48元,增长了225.3%,占亩均玉米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8.7%上升至15.4%;每亩大豆机械作业费由2005年的21.85元上涨到93.05元,增长了325.9%,占亩均大豆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6.8%上升至18.9%。亩均粳稻机械作业费由2005年的66.83元上涨到2020年的268.97元,增长了302.5%,占亩均粳稻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11.3%上升至18.5%。每亩小麦机械作业费由2005年的55.98元上涨至2020年的119.06元,增长了112.7%,占亩均小麦总成本的比重由10.2%上升至10.7%。由此可见,内蒙古“四大主粮”机械作业费用增长较快,推动粮食生产的机械租赁作业费用大幅上涨。除此之外,燃油费的上涨叠加使租赁机械作业费或将持续上涨,占粮食生产总成本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六)多种因素推动排灌费用持续增长

近年来,内蒙古农田灌溉用水量呈现上升趋势,灌溉费用已成为粮食生产总成本不断增长的“潜在推手”。2020年,内蒙古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24.29亿立方米,较2019年增加2.37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比重为63.9%。2021年,内蒙古有水浇地551.62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7.95%,较2018年水浇地面积增加了256.32万公顷,在高效节水措施未普及的前提下,用水量和排灌费用必定会有所增加。而且内蒙古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耕地面积为379.4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3.7%,按照相关标准,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耕地属于边际土地。也就是说,内蒙古有33.7%的耕地达不到耕种条件。目前,内蒙古每年用水量的60%多用于粮食生产,耗水量和用水费用较大。2020年,全区玉米亩均排灌费由2005年的0.26元上涨到38.62元,增长了90.6%,占亩均玉米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4.5%上涨至4.7%;小麦亩均排灌费由2005年的38.87元上涨至87.13元,增长了124.2%,占亩均小麦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7.1%上涨至7.8%;粳稻亩均排灌费由2005年的48.64元上涨至107.7元,增长了121.4%,占亩均粳稻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8.2%下降至7.4%。因为内蒙古大豆大部分种植在不易灌溉的坡耕地上,所以产生的排灌费用较少,可以忽略不计。而累进加价的水费、电费制度和未通长电的机井使用柴油发动机发电灌溉等因素的叠加,使排灌费用成为内蒙古粮食生产潜在的成本支出。

三、降低内蒙古粮食生产总成本及稳产保供的对策

(一)保证粮食播种面积,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一是合理安排国土空间布局,确保耕地面积。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争夺耕地的矛盾。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杜绝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防止耕地被风蚀水蚀,严格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稳产保供。二是规范耕地租赁市场,降低租赁成本。在土地“三权分置”的背景下,为了粮食稳产保供,有必要制定上下浮动的转包耕地租金制度,即按照当年亩均耕地收益,制定第二年每亩转包耕地租金不应超过当年每亩耕地收益的1/3且不能低于1/5,鼓励建立长期的转包耕地合同关系,通过村民委员会宣传相关制度,并予以监督执行,从而有效维护转包耕地租赁市场稳定运行,限制因土地成本过快上涨而影响粮食的稳产保供。

(二)建设完善的政策制度,加快培养现代化的粮食生产队伍

一是加快培养粮食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按照现代农业生产要求,通过实践培训提升50岁以下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吸引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回农村创业,逐步培养粮食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助力耕地规模经营的形成,为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运用提供便利条件,进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粮食生产的人工成本。二是建立健全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的激励政策制度。为了粮食的稳产保供和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的稳定收益,可以提供低息贷款或者免息贷款,力所能及地增加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要素和农资要素价格补贴额度,多渠道保障粮食生产者的稳定收益,推动粮食生产进入职业化轨道。

(三)保障化肥供应,稳定化肥价格

在有机肥料无法普及的情况下,粮食稳产保供仍需要化肥的稳定供应。所以,应通过经济手段降低化肥生产成本,稳定化肥价格,既要保障化肥生产企业的收益,又要遏制化肥生产企业的价格上涨行为。逐步扩大有机肥料的使用范围,提升有机肥料的使用效率,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保障化肥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根据国际化肥价格和生产化肥原料价格走势等及时调整关税,对进口化肥产成品及生产化肥原料采取动态的关税措施,降低化肥生产的关税成本;根据化肥价格的变动趋势采取灵活措施,在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降低相关费用,扶持企业生产,稳定价格;对运输化肥原料及化肥产成品的车辆免减过路费,并给予一定的燃油补贴,降低运输成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化肥生产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使其符合“双碳”要求,进而降低化肥使用的环境成本。二是切实解决推广测土施肥技术的实际困难,提高有机肥料的使用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及相关制度,切实解决农业技术人员、机械设备及交通工具无法满足测土施肥工作需求等问题,普及测土施肥技术,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秸秆及牲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循环再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绿色稳产。

(四)加快种子研发力度,确保种子市场规范化运行

一是建设高质量的育种基地。支持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等地区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种子研发生产基地,通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培育适合产粮大县气候特征的高品质种子,提升自治区优良种子的供给能力和话语权。二是打造具有内蒙古品牌价值的种子企业。建立自治区种子培育研发基金,持续加大对种子培育研发的投入,扶持种子企业发展壮大。以完善的制度吸引社会资本融入种子研发工程,挖掘民间优质种子,扩大种子来源,培育品牌种子。种子企业应与销售市场实现无缝对接,严防“柠檬市场”现象发生,严保种子质量和销售市场的稳定运行。

(五)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农户租赁机械费用

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提高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既有利于节约农户的购买成本,还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程度,推广新型技术,实现粮食的稳产保供。二是改变农户转包耕地方式。首先,建立以土地入股为主的租赁农机合作社,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化耕地,满足大型机械作业要求,加强与机械作业者的合作,降低机械作业费用的议价能力。与租赁者签订长期合同,降低租赁机械费用和农资成本支出。其次,农户将耕地委托给村集体,由村集体集中土地再转包出去的做法不仅可以使农户获得土地租金,专心务工,而且还可以满足粮食生产规模化耕作的要求,节省了寻找租赁耕地的交易成本和谈判成本。

(六)加强高效的水利设施建设,提升灌溉效率

一是建设智能化的农田水利设施。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智能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不但可以提高用水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通过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还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二是在农田周围建设截留雨水的蓄水池。截留雨水蓄水池在保护耕地和稳定粮食产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建设截留雨水设施仍然是当前应对极端天气变化、保障粮食稳产的重要措施。在降水较多的年份,截留雨水设施可以储存雨水,防止农田、道路被冲毁,在遇到干旱时,截留雨水设施还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将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综上,粮食生产总成本持续上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且已经影响到农户和产粮大县的种粮意愿。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面对要素上涨和资源趋紧的双重压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在降低粮食生产总成本上下功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产保供。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作者韩成福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韩柱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本文转载自《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