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今天是2022年 月 日

您的位置:首页/社科研究/社科研究成果/正文
分享到:

北疆社科研究 | 何生海: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3-08-28 20:28:25 文章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网 浏览次数: 2853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北疆社科研究”专栏,旨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持续刊发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系列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进一步凝聚引领社科界的专家学者,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激发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热情和干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社科力量。


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

一、引言

内蒙古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地方组织的热土之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驱赶日寇,铁骨铮铮的草原儿女建立了大青山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内蒙古有力地充当东北与华北解放的大后方,保障了前线物资供应。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区,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之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精神完整阐释了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发展脉络,从首次“誉为”到“继续保持”彰显了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殷殷嘱托。

在酣建全方位模范自治区的路上,全面廓清其重大意义、深刻内涵与建设路径对于指导实践寓意深远。

二、新时代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大意义

内蒙古着力进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拓展意义。

(一)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内蒙古的具体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为世界各国现代化拓展了发展模范。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这就决定了内蒙古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原则,同时还要协调好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独特性要求。那么,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关系?如何协调现代化的共性与模范自治区面临的独特性?首先,二者目标一致,在进程中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目标都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两者都追求社会进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全局性要求,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必须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框架下进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在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重大战略中,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要与国家整体发展协调统一。其次,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转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依托各个地区和各个层级的共同发展,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最后,内蒙古进行现代化必须基于区情、民情,发挥地方特色,在现代化建设中平滑转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内蒙古要立足地方优势,推进自身现代化进程。

总之,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生动实践,通过充分发挥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性落地生根的过程,这不仅是对“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的呵护与保持,而且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内蒙古提出的新要求、新方向、新目标,表明了草原儿女在新时代建设祖国、家乡的热情与决心。

(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模范自治区”根源于草原儿女的民族团结意识、爱国意识和大局意识。如在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面临粮食紧缺,乌兰夫首先提出必须执行“‘先中央后地方,先区外后区内’的原则。要使自治区的财富成为全国的财富,首先为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服务。”仅1961年8月至1962年8月就输送出了5万多头牲畜,帮助其他地区解决了燃眉之急。今天,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实要求。

首先,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本质上就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不仅是对于过往殊荣的肯定和奋斗精神的延续,同时也为当下建设和未来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一号召锚定了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实践指导,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积极主动地抵制各种分裂思想,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谋划下的区域实践。依靠区内与区外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自治区全面快速发展,弥缝区域与民族之间发展的非均衡性,实现共同富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就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过程。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样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传,进而凝聚民心,团结民意,黏合人情,舒畅民怨,搭建国家认同视域下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理论框架,寻求国家一体化与民族多样化的共生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无论是出台何种法律法规都要赋予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从而拓展党的民族工作的深度。

(三)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立足于党和国家交给内蒙古“五大任务”的精准站位

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内蒙古进行考察,明确提出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五大任务”是国家发展全局性考量下赋予内蒙古的光荣使命,更是体现内蒙古“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也是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内蒙古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见行见效地完成好“五大任务”,为全局性发展作出表率、树立垂范、突出亮点、成为“明珠”,使模范更加实至名归。

(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躬行以民为本实践的需要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足各族群众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需求,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与档次。

首先,以民为本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基本出发点。建设目的就是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改善民生为主要目标,“以百姓之心为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5]因此,在建设中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都要以实现人民最大幸福为归依。

其次,建设模范自治区目的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要在为人民服务水平和档次上做出表率。通过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祖国北部边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能得到快速发展,满足民生中的住房、养老、上学、求医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上提升档次,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建设的发力点,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誓言。

最后,建设模范自治区的过程就是人民实践的过程。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广泛的民主参与、社会动员、培养民众的自觉意识,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自治区的建设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三、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内涵

对“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一概念进行拆解,“建设”是行动谓语,“全方位”是对建设的修饰,而“模范自治区”则是行动的实践结果。为此,精准把握“全方位”这一内涵有利于指导建设的实践。

(一)建设内容的多维度

不能狭义地将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理解为仅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从建设内容而言还应涉及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更要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五大任务”,要在全国各省区争作表率,争做“状元”,要走在其他省区的前面,让丰硕的成果持续扩大,让国富民强的势头更猛,让祖国在国际上地位更加显赫。在经济方面就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在生态建设方面,着力进行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包括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在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进一步做实民族团结教育,完善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形成民族互嵌格局。在社会发展方面,就要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发展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总之,在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大局中,弥合各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追赶超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发展的力量源于人民。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就是要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首先,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人民群众参与到自治区的建设和发展决策中,包括广泛征求民意、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呼声,让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监督和评估,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其次,最大程度调动社会资源。要动员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共同参与到自治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来。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自觉地履行义务行使权利,积极参与自治区的事务。最后,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不同功能。政府应制定具体的建设意见,加强对企业和社会的引导,注重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整个自治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打造政府、企业与社会信息畅通的绿色通道,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社会责任感,为自治区的全面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组织应发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作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中的“全”体现在大家都是建设主人,没有主次、先后、时间、地点之分,人人都是全方位模范自治区的建设者、奉献者、成果的享有者。

同时,要发挥区内与区外合作的“两翼”,促进大循环与小循环相结合,实现国内与国际合作接轨,尤其在生态建设、资源共享、技术共进、协同发展上的深度融入。

(三)建设方法的多样性

从建设方法上而言,“全方位”就要突破传统的社会治理方法。首先,建设民族地区信息化平台。通过建立数据共享、交换、协作机制,实现信息跨部门共享,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全面、快速、准确地掌握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和社会民生状况。其次,推进智能化应用。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水平,普及智能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推动互联网+、智慧物流、农畜产品网络销售等领域的发展,激发和带动民族地区数字经济的繁荣。同时,实行公共领域自动化管理与服务,如可视化的垃圾分类投放系统、自动化的停车管理系统和老年人智能化手机使用等。最后,发挥现代媒介的宣传作用。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强化主流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宣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并通过现代媒体与其他技术手段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方式,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物与影像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路径

在新时代内蒙古用什么来做“模范”?哪些可能成为“模范”?“模范”的基础是什么?这些都是必须廓清的问题。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不是喊口号,也不是走秀,更不是天马行空,必须基于区情、民情、社情,发挥内蒙古自己的优势,守正创新,使“亮”的地方更“亮”,不“亮”的地方“增亮”。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要走在国内的前列。

(一)夯实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政治根基要走在前面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是内蒙古革命成功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遵循的金科玉律,既是内蒙古的优良传统,也是开创新天地的法宝。

首先,内蒙古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也是开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河之地,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上发挥了模范效应。早在1923年,李大钊等同志就在蒙藏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启发少数民族青年的革命觉悟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时隔不久,乌兰夫等一批有志之士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春,蒙藏学校建立了第一个蒙古族共产党支部,从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探索。在内蒙古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分析内蒙古的革命斗争情况和民族问题态势,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与措施,包括培养民族干部、建立革命组织和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中央就蒙古族和内蒙古民族问题的重要文件有230余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7年内蒙古首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

其次,内蒙古各项成就都是在党领导下取得的。“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王公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俯首甘为日寇的奴仆,更有甚者,企图使内蒙古彻底独立,分裂出祖国。在这历史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正确把握“危”与“机”,处理好“时”与“运”,为广大群众澄清利害,带领人民群众和内蒙古革命走向正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稳步推进农牧区社会主义改造,为了支持内蒙古的发展,7万多专业技术人员响应党和国家支援边疆的号召,远离家乡,到内蒙古地区工作和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发展备受党中央的关怀与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工作以来先后4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自治区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贫困旗县,18个专项工作推进组、57支工作总队、8万多名扶贫干部奔赴一线,足迹遍布3681个贫困嘎查村和5008个非贫困嘎查村,逐级规划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做到不脱贫工作队不撤离、责任人不脱钩。

在党的英明领导与全国人民支持下,内蒙古取得显赫成就。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4108元,是2005年的5.7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4377元,是2005年的4.8倍,农牧民可支配收入18337元,是2005年的6倍。当年全区卫生机构数量为24948个,是1952年46倍。铁路里程达到14209公里,公路里程达到212063公里,分别是1950年的9.1倍和65倍。民用汽车(包括载客和载货)拥有量为6737394辆,即每3.6人拥有一辆车。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高速公路纵横交织,民航机场数量众多,高速铁路开通运行,覆盖全区、连通全国和世界的现代交通网络基本建成。据统计,“分税制改革以来,1995—2021年我区累计获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2.86万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安排我区的转移支付资金由2012年的1618.5亿元逐年增加到2021年的2709亿元,10年累计达到2.18万亿元。”

凿凿可据,党的领导就是内蒙古取得各项成就的关键。2023年6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勉励内蒙古大学师生,“广大青年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书写青春华章、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蒙古曾也走过不少弯路,甚至还出现过重大偏差。如土地改革初期,由于对农村情况研究得不够、把握得不准,自治区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左”的倾向,错划了部分农民的成分,扩大了打击面;又如在牧区开展民主改革之初,由于忽视了畜牧业经济的特点,一些地方按照农区土改方法简单地划分阶级、斗争牧主、平分牲畜,使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发现这个问题后,中共中央东北局高度重视,要求必须团结蒙古族的大多数,实施“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等一系列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政策。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浮夸风、“共产风”等“左”的错误泛滥,此后又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党内民主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大炼钢铁时,一些轻率上马的钢铁企业亏损比较严重,中央马上叫停,指出:“社会主义不姓“赔”,“赔钱的要退下来”。在十年动乱中,内蒙古出现大量冤假错案,经济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中共中央了解情况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急刹车”,纠正了内蒙古方向性问题。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过度关注GDP,以资源开发为经济增长的单一产业结构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延伸到政治领域的腐败。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内蒙古代表团说:“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党中央的关怀备至与体恤入微成为内蒙古发展与赶超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实践动力。历史已经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进步成功的关键,也是内蒙古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模范”源于草原儿女能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今天内蒙古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将其作为基本的政治目标与行为准则,书写“模范”的新篇章。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走在前面

意识不稳,地动山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必须走在全国前列,要正确处理好国家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明确民族意识要服从与服务于国家意识;要正确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深刻把握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只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着眼于增进共同性,以多元滋养共性。各地要画出最大同心圆,在公共场所、广场建筑、城市地标等建设上突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共有符号,塑造各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要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就是解决各族群众在发展中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加大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符号,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我国学界一度受到西方民族学理论流派的影响,把民族差异性,即“特色”作为研究民族的核心主题。实际上,任何民族都是关系中的民族,“民族”一定处在一个特定的关系里,不可能不受其他文化的影响。静态地看民族就是割裂了民族的社会关系,缺乏整体视角,如是呈现的总是民族的差异性。而且,文化变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没有哪一种文化“纯粹”就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当前,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摆脱不了现代化的影响,如果以静态或者孤立地看待一个民族文化,总是呈现民族文化在一个区间内的具体特点,只能是“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如是则“不同面”或者差异性总会凸显。“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今天,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必须从民族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变迁视角来揆情度理,要从中华文化的整体上把握各民族文化,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脉络中把握某个具体民族的历史,从整体观视角下看民族与民族文化更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求同”便是水到渠成。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是新时代赋予内蒙古发展的意义、民族团结的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是各族儿女向党和国家的伟大承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内蒙古擘画了奋进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把这项工作做到前面,成为全国的表率与楷模,内蒙古责无旁贷。

(三)主动履行为国家发展大局作贡献要走在前面

履行“五大任务”启航了内蒙古积极主动为国家发展大局作贡献的新征程。

1.“安全稳定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祖国北部边疆的安全稳定事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之千秋大业,那么如何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首先,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国家安全的捍卫者,要提高广大民众对边境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确保地区的政治稳定,为国家的整体安全作出贡献。其次,做好边境安全统筹工作。所谓的“屏障”就是要把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阻挡在“门外”,内蒙古就要成为卫戍中华民族安全的“铜墙铁壁”。应加强边境地区的边防建设、边境巡逻和监控,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非法活动,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守护好祖国北大门。同时也加强区内安全建设,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打击犯罪活动的力度,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为国家的统一提供坚实的保障。最后,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恐怖、冷战、脱钩断链等都是人类共敌,内蒙古应利用好地缘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好区域稳定与和平发展。

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而言,内蒙古具有走在前列的基础。首先,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19年内蒙古的森林面积为2614.85万公顷,占全国第一;草地面积为54171.9千公顷,占全国20.5%,仅次于西藏,具有世界上类型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天然草原;湿地面积3809.4千公顷,占全国16.2%,自治区保护区数量182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数量28个。在国家和内蒙古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到全区的86.9%,相当于祖国正北方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主要承担生态功能。其次,草原儿女有为祖国生态建设作贡献的决心与担当。如荣膺“全球500佳”环境奖、“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的敖汉旗,曾是全区乃至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恶劣生态环境,敖汉旗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种草,治理荒漠化,在祖国北疆建起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原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卡尔·波马顿曾评价称,敖汉旗的经验可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样板和典范。仅2020年,内蒙古种草面积几乎是全国的三分之一,达到了378.3千公顷,占全国的31.9%;草原改良面积240.8千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1.8%;截至2020年内蒙古造林面积为77301公顷,在全国排名第二。在矿山修复方面,累计修复土地面积达到97198公顷,占全国总数的13.2%,当年新增矿山生态修复土地面积30491公顷,占全国总数的18.5%,修复面积位居全国首位。同时,水土流失面积治理成效显著,2021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是2015年的1.3倍。在新征程上,内蒙古需要继续扩大战果,使得“亮丽内蒙古”更加出彩。

2.“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与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对于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而言,内蒙古具有不可替代性。首先,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能源建设与经济结构优化转型上能走在前面。2020年铅矿和锌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35.8%和32.5%,均居翘楚。煤炭储量和铜矿储量占17.8%和35.8%,这两项资源储量均排名第2名;天然气、铬矿占全国总量的20.5%和16%,排名第3;铁矿、硫铁矿、高岭土分别占9%、9.7%、6.7%,这三项均排名第4。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在能源与战略资源保障方面走在前面?首先,发展清洁能源。内蒙古具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可以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电站和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项目,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国家能源保障作出贡献。其次,推动煤炭高效利用。加强煤炭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煤炭能源的清洁化、高效化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煤炭清洁燃烧和煤炭气化等技术,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再次,建设智能电网。加大对智能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推动电力系统的现代化升级。建设智能电网能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调度,提高能源供给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最后,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能源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

依托区域优势,内蒙古在建成国家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019年内蒙古的耕地面积11496.5千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9%,仅次于黑龙江。2021年粮食产量达3840.3万吨,仅次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排名第五。当年大牲畜为871.3万头,仅次于云南,羊只数6138.2万只,占全国的19.2%;产奶680万吨,占全国的18%;山羊绒6109.1吨,占全国的40.4%,这三项均登第桂冠。内蒙古被誉为祖国的“粮仓”“奶瓶”“肉罐”“资源库”,载誉而归。当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羊肉产业目前还存在大而不强、资源分散,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种养结合的规模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较少,市场不规范、高质量绿色牛羊肉产品产量较低,能够真正充当市场主体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牛羊肉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那么,如何使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能成为模范呢?首先,发挥粮食与农畜产品的数量优势,进行提质增效。其次,提升优质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做优品牌,进而在农畜产品市场占据更有竞争力的地位。再次,建设现代加工基地。加强农畜产品加工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化的加工工厂和生产设备,提高加工效率和品质控制。同时,建设完善的物流体系和冷链设施,确保农畜产品的运输和储存条件,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最后,拓展市场和贸易合作。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贸易合作。通过参与国内外的农畜产品展会、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3.“祖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2019年内蒙古同“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1037909万美元,其中与蒙古国的贸易占49.4%,与俄罗斯的占26%。新时期内蒙古如何更好发挥“桥头堡”的作用?首先,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包括设立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区等,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跨境贸易中来。其次,加强贸易便利化。认真落实《关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边(跨)境经济合作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重要文件精神。推动贸易便利化措施的落实,包括简化贸易手续、加速通关、提供优惠政策等。建立高效的物流通道和跨境运输体系,降低贸易成本和运输时间,提升贸易便利度;再次,拓宽贸易渠道。开拓更多的对俄和对蒙贸易通道,拓展多元化贸易方式。例如,通过铁路、公路等陆路运输方式,加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贸易往来,建设跨境贸易物流中心。另外,还可以发展空运、海运等国际贸易渠道,扩大进出口规模。最后,提升服务水平和贸易规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贸易规范,增强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商务合规等方面的工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商业氛围,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投入到中俄蒙贸易中。

(四)深入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要走在前面

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对于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兴边富民”的核心是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边疆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扩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以资金支持与强牧惠牧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打造特种畜产品、林下经济、沙产业等特色产业,持续增强经济发展能力,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改善民生条件。“稳边固边”就是要加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加强边境地区的治安防控、加强民族团结和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方式,鼓励抵边居民主动承担巡边任务,积极进行边境国防设施的保护以及对非法跨境行为、草原火情、野生动物迁徙等方面的监控和通报,共同维护好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领土的完整和边境的安全。因此,内蒙古要在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工作中展现出示范和引领作用。

启航新时代,“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既用好战略思维的望远镜,洞悉潮流、研判趋势,也要用好问题意识的显微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把“模范”的牌子擦亮,把表率做足,把榜样做全。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作者何生海系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英国罗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本文转载自《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